关键字不能为空!

确定

为民企人才找“身份”

2022-09-02

专业:科学传播,级别:副高级,资格名称:副研究馆员——袁国术向《中国新闻》报记者展示的这张职称证书,解开了他多年的心结。

从业近二十年,袁国术带领团队研发的“科技魔轮”“科技魔链”“智能升降灯球”等科普产品成为很多科技馆的主力展品,由他创办的国术科技拥有近百项技术专利,“但是没职称,经常让我遭遇身份尴尬,很难跟别人讲明白,干科普到底是在干什么”。

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指挥棒,职称制度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杠杆。但对于很多民企来说,这却成为一张难以入手的名片。如何打破这道“天花板”?近年来,职称制度正在悄然“进化”……

《中国新闻》报作者 李腾飞 徐天子 曹子云 报道

科普与AI岗位的职称怎么评?

2003年,袁国术进入科技馆展品设计生产行业,之后便一直没有离开。近20年的经验积累,让他成为科普领域的“资深人士”。但在袁国术看来,科普工作者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制约我国科普队伍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

“科普从业者没有相应专业晋升通道,只能挂钩其他职称系列的业绩成果,职称与岗位之间错位,而其他专业往往设定符合本领域但是不适合科学传播人员情况的标准,不少科普从业人员无法获得更高职称。”

袁国术坦言,没有一个职称来认可专业从业人员,相当于这个职位就是没有专业的人。

民营企业希望技术骨干参评职称,却找不到应当申请的对口专业,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

总部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天地伟业是全球安防50强企业,专注人工智能(AI)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主持和参与起草26项国家行业标准。但在2019年前,公司只有3名核心技术成员拥有高级职称。
对此,天地伟业总工办经理刘冬季有些遗憾,“之前相关职称评定只有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但我们做的是人工智能,确实就评不上”。

将新兴职业纳入评价体系

如今,袁国术和刘冬季的遗憾正在翻篇。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畅通人才评价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

此后,人社部和各地的人社局开启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细化完善部分专业职称评价标准的改革之路,找不到对口职称的民企,终于等来了专业认定。

2019年5月,天津市人社局决定在工程技术职称系列中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在全国首次公布人工智能职称专业评价标准。

同月,天地伟业研究院嵌入式四部员工刘婉琪,便收到了天津市人社局颁发的全国首张人工智能专业职称证书。

同年6月,北京市人社局印发《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的通知,成为全国首个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的地区。

此后一年,袁国术也收到了自己的科学传播职称证书,获评副研究馆员职称。与他一同获得职称的人员,还有深耕科普十几年、早已在线上火出圈的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嵇晓华。

对于这轮职称新增专业的改革,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表示,将新兴职业不断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拓展了职称评价体系的受众,促进更多民营企业专技人员积极参加评审,增加了职称体系的公信力、权威性,也扩大了产业行业的适用性。

北京是全国首个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的地区。图为2021年12月30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观众与体感机器人互动。(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人才畅通流动  激发创新潜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但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企相比,很多民营企业难以建立起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这又反过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个行业没有人才,谈何发展?没有专业认可,就没有社会化投资,谈何事业?”袁国术介绍,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已逐步建立,迄今拥有408座全国实体科技馆,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科普产业的发展仍然有较大差距,最主要原因就是很少有人愿意进入这个领域。袁国术认为,职称制度的完善能够帮助解决最根本问题。

北京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已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根本作用。而企业人才创造激情和创新潜能的激发,则需要依靠科学有效评价以及相应的多元激励。

陶庆华强调,人才职称认证与升级是个人发展的正当权利。宏观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为专业技术人才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只有不断提升个人技术水平和素质,才能在发展中把握更多机遇。

嵇晓华在2019年获得科学传播正高职称后曾表示,参与职称评审也是果壳内部给员工建立科普职业规划的方式之一,希望优秀员工能在科普人才市场找到定位,获得鼓舞。

专业技能为“尺”  衡量企业实力

在刘冬季看来,职称可以直接成为人才评价体系的一环,挂钩员工待遇标准。

“员工对企业贡献如何,未来适合走管理岗还是专业技术岗,职称都可以成为依据,这对公司的人才体系架构建设非常有帮助。”刘冬季说。

从人才流动角度看,职称可以像学历、专利拥有数一样,成为民企和其他机构互认的共同标准。“这就像大家有了一把尺子,对这个专业有了更清晰明确的标准。”袁国术说。

袁国术认为,“不论是在科技馆、高校还是企业,只要拥有高级职称,就是从业能力获得同样的认可。这样机构和民企人才能够互相流动,也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人才就是财富。中高级职称员工的拥有量,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能够帮助民企更好“变现”。

袁国术解释,在招投标时,不少甲方会对投标方的高级职称人数进行具体要求,“在有对口专业的情况下,企业的中高级职称拥有量体现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对业务开展有直接帮助”。